ISBN |
题名 |
内容提要 |
978-7-5029-6894-6 |
河洛精蕴白话全解 |
《河洛精蕴》是清代经学家江永所著,分内、外两篇,内篇讲《河图》《洛书》与阴阳、八卦、五行的关系,外篇讲《河图》《洛书》在古代算术、乐律、天文、音韵、地理、中医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全书鞭辟入里,深入浅出,见解独到。 |
978-7-5488-3616-2 |
周易 |
本书包括前言、正文、附录等。前言部分简要介绍《周易》的基本情况,正文包括原文、注释、大意、解读,对《周易》进行深入解读。为体现教师读本的实用性和特色性,设置了教学引导、思考辨析题等栏目,方便教师研读和使用。 |
978-7-5169-1351-2 |
《河洛精蕴》注引 |
本书之前由中华书局出版,版权到期。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被认为是《周易》思想的来源。本书追根溯源,对清代江永的《河洛精蕴》一书进行注释和阐发,主要包括八各方面:一、言者尚其辞,二、动者尚其变,三、制器者尚其象。四、卜筮者尚其占。五、文化罗盘经。 |
978-7-5169-1365-9 |
周易虞氏义导读 |
本书于清人易说多引惠栋和江承之。在张惠言看来,虞翻世传孟喜易学,其《易》注又保存较为完备,故虞氏易学明乾元以立消息之本,正六位以定消息之体,叙六十四卦以明消息之次,推九六变化以尽消息之用,始于“幽赞神明”,终于“乾元用九而天下治”,乃是明圣人阴阳消息之教。 |
978-7-5169-1339-0 |
《周易音义》集成 |
唐陆元朗撰。先唐《易》注,传世者少。唐陆德明《周易音义》尚可窥观一二,亦可谓吉光片羽。是书所采凡子夏、京房、荀爽、郑玄等四十余家音义。撰集五典、《孝经》、《论语》及《老》、《庄》、《尔雅》等音,古今并录,经注毕详,训义兼辩,示传一家之学。 |
978-7-5169-1355-0 |
《周易注疏》校勘 |
《周易注疏》,中国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著。为历史上重要的《周易注》之一。唐太宗命孔颖达等修《五经正义》,其中《周易》选用王弼注,认为“唯魏世王辅嗣之注,独冠古今”。从此,王弼《周易注》作为官方定本而流传于世。而后世多有流传过程多有变迁,本书选用南宋刻本 |
978-7-208-16172-6 |
周易集解补释 |
曹元弼在易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三种,《周易学》八卷、《周易郑氏注笺释》二十八卷、《周易集解补释》十七卷。《周易学》,条理《周易》之义例。《周易郑氏注笺释》,以郑玄注为主,参详诸家,阐发经义。因为《周易郑氏注笺释》卷帙浩繁,不利于初学,又著《周易集解补释》, |
978-7-5488-3617-9 |
周易 |
本书包括前言、正文、附录等。前言部分简要介绍《周易》的基本情况,正文包括原文、注释、大意、解读,对《周易》进行深入解读。为体现教师读本的实用性和特色性,设置了教学引导、思考辨析题等栏目,方便教师研读和使用。 |
978-7-5201-5635-6 |
中国易学史略 |
本书以时代为线索,从易学的产生开始,将中国易学的发展分为先秦易学、秦汉易学、两晋南北朝易学、唐代易学、宋代易学、元代易学、明代易学、清代易学、现当代易学九个阶段。采用专题研究的形式,通过选取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易学人物和学派进行具体的讨论与述评,同时 |
978-7-5097-6130-4 |
易学研究新视野 |
本书广泛搜求、认真解读相关文献资料,充分吸收、借鉴学术界以往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简要评述了《周易》的结构形式和流传过程、核心思想及当代价值等,系统考察了《周易》经传与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内在关联,深入探寻了易学思想在儒释道文化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 |
978-7-5008-7126-2 |
《周易本义》解读 |
本书是围绕康熙御纂《周易折中》系列著作的第一部。《周易本义》是宋代学者朱熹的一部易学名著,是浩瀚易著的经典之作。本书是通过《周易本义》解说《周易》的著作,是每位国学爱好者的案头必备书。 |
978-7-5169-1367-3 |
汉上易传导读 |
本书前面部分为导读,从五个方面展开:一是介绍朱震的生平、学术渊源与交往;二是介绍其主要著作、版本及前人研究成果;三是提炼朱震易学的主要特征;四是阐述朱震易学的主要内容;五是对朱震易学进行总的评价。本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点校《汉上易传》。 |
978-7-5108-8038-4 |
唯象解易 |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从“解象”入手,大道至简,让读者看得明白、读得开心,并能将“易经智慧”融入生活。内容包括:阴阳、三才、八卦;演太极、定四方、显五行 太极八卦图的诞生、六十四卦的组合;通解六十四卦。 |
978-7-5201-5130-6 |
《周易》与中国哲学问题研究 |
本书不满足于传统治《易》的经解经注的支离繁琐,以历史和逻辑的考察,结合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首次全面系统地梳理《周易》与中国哲学之关系,考察《周易》与中国哲学范畴、思维方式、各学术流派的关联,以问题意识系统地研究《周易》对中国哲学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的影响。 |
978-7-220-11564-6 |
《周易》导读 |
本书是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谷继明创作的一部释读中国文化经典《周易》的普及、导读类学术书,从初识《周易》到《周易》的筮法,再到易学小史等,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带领读者领略中国“六经”之一《周易》的无穷魅力。 |
978-7-80770-084-5 |
易经明解 |
本书是以名为“《周易》明解—易学与哲学群”的网络读书群为基础成书,书稿选取“《周易》明解—易学与哲学群”中的名师导读、讲解、讨论和论辩的精彩部分,按照《周易》原文的篇章顺序进行分类编辑,分为原文、注释、解读、讨论等板块,成为一本集众家所长的《周易》解读读 |
978-7-5068-7011-5 |
四书白话英语新译 |
本书《四书白话英语新译》试图翻译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包括两个大的步骤:一、使用白话文进行语内翻译,既贴近原文大旨,又贴近当代读者阅读习惯,主要帮助读者接近原文意旨。二、运用现代英语进行语际翻译,尽量保留异域特色,更多采用异化翻译 |
978-7-5671-3399-0 |
天儒同异 |
本书是教育部项目“儒家基督徒研究:文献、思想与信仰”的结项成果。书稿对儒家基督徒的定义、清初儒家徒的类型、思想与信仰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又以张星曜、刘凝、李祖白、郭廷裳、白晋、马若瑟等为例进行了具体的个案研究;并分析了清初儒家保守主义者对儒家基督徒 |
978-7-306-06638-1 |
东汉儒家学者丛考 |
本书作者从各种史料中勾稽东汉一代所有儒家经师的相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东汉儒家经师进行全景式的扫描、考辨,内容涉及每一位经师的生平、宦迹、学术师承、家法流变、著作存留及辑佚情况,进而客观评价其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
978-7-5615-7345-7 |
战时讲演与随笔集 |
本书由新加坡海峡不列颠出版社于1917年出版,是厦门大学前校长林文庆的英文著作。其一生潜心研揣中国传统文明,见欧洲智识分子经一战之摧残,人心彷徨浮动。遂将其系列讲座内容集结成书,欲以东方哲理挽救时弊。其主题为儒家观点对世局之考察,包含对大战成因之剖析、各国关 |
978-7-5325-9104-6 |
原儒 |
本书是熊十力论述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原学统篇》,上承孔子所开内圣外王之鸿宗,论定道、名、墨、法、释诸家之旨归,审定儒家六经真伪,以复孔子真面目,以立儒学之正统。《原外王篇》,融贯《大易》《春秋》《礼运》《周官》四经,以见圣人数往知来,为万世开太平之大道。 |
978-7-01-020328-7 |
尼山铎声 |
本书为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尼山圣源书院与我社共同主办的“新仁学与儒学创新”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由牟钟鉴先生任名誉主编,郭沂任主编,杜维明、牟钟鉴、钱逊、安乐哲、王殿卿等海内外知名学者任编委。书中囊括了来自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 |
978-7-5147-0882-0 |
先秦儒墨关系研究 |
《先秦儒墨关系研究》揭示了影响孔子、孟子、荀子之间思想的变迁的墨学因素,这有助于澄清先秦儒家与墨家思想的演进历程,进而把握早期儒家与墨家思想的发展脉络。先秦儒墨关系史是精英思想与社会思想的互动与交融,构成了古代“精神觉醒”时期思想史发展的主线,开创了中国 |
978-7-220-11637-7 |
哲学断想 |
本书主要收录国内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生活儒学”创立者黄玉顺教授从2001年到2018年这18年来的书信,分为生活儒学的形成、发展、完善、总结与附录五卷。 |
978-7-200-14434-5 |
儒者的智慧 |
本书是作者在大学及公共图书馆演讲的讲稿及提交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合集。其中有在国家图书馆为部级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所讲及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新亚儒学讲座”所讲内容。 |
978-7-5666-1481-0 |
儒学评论 |
本书分为儒学与正义、儒学与治政、儒学与当代、儒道关系四个栏目。收录的文章包括:《正义与和合》《儒家视域中的正义与和合对重建国际秩序的意义》《从“天下为公”到“民胞物与”——传统公平与博爱观一瞥》《黄玉顺:我们时代的问题与儒家的正义论》《从性善论看中华民族 |
978-7-208-16027-9 |
王道理想与批判精神 |
本书分主题研讨、专题论文、时务论坛、异域新知、主题书评、会议纪要、旧文重读。内容包括:“孔子为王”与公羊学的主体批判理论;东汉经学家的历史意识——以何休、郑玄为中心的讨论等。 |
978-7-208-16063-7 |
义乌儒学研究 |
本书作为一个县邑的儒学史著作,只是尝试着初步建立了一个县邑的儒学精神档案、谱系,并寻找其传统,藉此希望为义乌商业与儒学这两个世界的打通做些基础性工作。 |
978-7-220-11355-0 |
当代儒学 |
本书是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主办的儒家思想理论辑刊,每年出版两辑。本书所称的“当代儒学”,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儒学复兴中所出现的新的儒家思想创造、新的儒学理论形态,旨在回应当今时代的呼唤、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 |
978-7-306-06550-6 |
传统治道与修身研究 |
本书充分借鉴知识性考据和义理性发微的思考方法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传统典故的伦理想象,挖掘其隐含的教育资源,为传统典故的伦理价值利用提供新思路。内容包括:传统文化的历史特质与时代展开;先秦儒家的道义论等。 |
978-7-209-11879-8 |
洙泗儒话 |
本书主要以2010-2017年8年间《孔子文化》刊印的30期刊物为择选范围,从中优选130余篇,对8年间的学术理论研究和社会普及宣传的成果作一个简要的回顾与总结。本书特设:方家新论、孔子研究、经学研究、儒学史研究、儒学、现代、当代、圣域风物、域外汉学、名家访谈等多个专栏。 |
978-7-01-020025-5 |
原始儒家孝、忠、礼、德观念的变异 |
本书对儒家思想进行细分,梳理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对原始儒家的主要范畴孝、忠、礼、德进行分析。从原始儒学到现代新儒学的过程既是原始儒学变异的过程,也是原始儒学发展的过程。如何从现代的角度去更好地诠释原始儒学,分清什么是原始儒家思想,什么是其后的儒家思想 |
978-7-5194-5471-5 |
儒家中道哲学的历史渊源与当代价值 |
本书为学术专著,深入探究了“中道论”这一儒家哲学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书中追溯“中”这一儒家哲学重要概念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讨论了“中道论”的哲学内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分析了其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以及它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 |
978-7-220-11560-8 |
当代儒学 |
本书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儒学复兴中所出现的新的儒家思想创造、新的儒学理论形态,旨在回应当今时代的呼唤、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通过对当代儒学的研究与评介,推动儒学复兴、中华文化复兴;着眼于儒家的“活的思想”,推进当代儒学的思想原创、理论建构, |
978-7-80770-064-7 |
东亚儒学探索 |
这部论文集选辑作者过去数十年来所撰写的论文共15篇,分为“理论与方法”“孟学研究”及“东亚儒学探索”3大部分。第1部分,分别论述了思想史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理论与中国传统学术之间的关系、如何从东亚出发思考、东亚思想交流史中的“脉络性转换”现象及其方法论等问题。 |
978-7-5201-5805-3 |
儒学评论 |
《儒学评论》为集刊,由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主编。本期是第13辑,包括“儒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儒学与中国文化精神”、“儒家伦理与教化”、“东亚儒学研究”和“宋明理学研究”五个栏目,所刊文章主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国际儒学论坛”的会议论文。 |
978-7-5096-6548-0 |
儒家人才管理 |
本书就试图挖掘中国传统儒家管理这一宝贵的思想资源,以发现“中国智慧”,即以儒家人性论思想精华的剖析为基础,拟对儒家经典中的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的思想精华进行挖掘与梳理,进而试图呈现一个较为系统的儒家人才管理思想的理论体系。 |
978-7-5096-6554-1 |
儒家行为管理 |
本书作为管理主体的人应架构起生命的宽宏格局,既要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又要保有诗意情怀、宁静心灵,还要始终维持内省的勇气,保持一份对神圣的敬畏。团队管理的要诀在于“和”。儒家和而不同、群而不党的思想既是团队建设的基本方针,也揭示了团队管理的策略和措施。 |
978-7-5201-4982-2 |
国际儒学论丛 |
本集刊分为儒家思想、经学史、儒家讲坛·珞珈山空中杏坛、国际儒学比较、儒学史、国际儒学动态、儒者访谈录等七个专题,组织了美国、韩国等海内外学者关于儒学研究方面的文章,论题涉及先秦儒家、宋明理学、新儒家,反映了国际儒学研究的一些新动向和新发展,专门组织了中韩 |
978-7-5403-5637-8 |
说儒 |
本书是胡适之“整理国故”的代表作,深入探讨了儒家文化的起源和本质。关于孔子和儒学,胡适的两个观点颇有创见。一是讲“儒”原是一些殷商贵族,亡国之后,做了周人的臣仆奴隶,只能以占卜、治丧之类的专门的知识技能来伺奉新主人,渐渐成为一个特殊阶层;二是孔子的超乎寻 |
978-7-01-020524-3 |
四书五经语录 |
本书以“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原本,从中选取了《四书语录》《五经语录》各100条进行编纂。这种记录讲学、论政以及传教者言谈口语的文体,言简意赅,哲思隽永,便于阅读,便于记诵,便于引述,适º |
978-7-5538-1128-4 |
大学 中庸 |
本书导读、注译《大学》和《中庸》。《大学》阐释了儒家在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中庸》则是探讨儒家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
978-7-101-13636-4 |
四书五经 |
《四书五经》是拟上2019年春季订货会的项目。此次将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已经出版的几部儒家核心经典捆绑一起印制。大开本,大字印刷,外包装以精美的函套,印制精美,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本册为:春秋左传。 |
978-7-101-13636-4 |
四书五经 |
《四书五经》是拟上2019年春季订货会的项目。此次将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已经出版的几部儒家核心经典捆绑一起印制。大开本,大字印刷,外包装以精美的函套,印制精美,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本册为:孟子。 |
978-7-101-13636-4 |
四书五经 |
《四书五经》是拟上2019年春季订货会的项目。此次将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已经出版的几部儒家核心经典捆绑一起印制。大开本,大字印刷,外包装以精美的函套,印制精美,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本册为:札记。 |
978-7-101-13636-4 |
四书五经 |
《四书五经》是拟上2019年春季订货会的项目。此次将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已经出版的几部儒家核心经典捆绑一起印制。大开本,大字印刷,外包装以精美的函套,印制精美,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本册内容包括:论语、大学、中庸。 |
978-7-101-13636-4 |
四书五经 |
《四书五经》是拟上2019年春季订货会的项目。此次将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已经出版的几部儒家核心经典捆绑一起印制。大开本,大字印刷,外包装以精美的函套,印制精美,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本册为:诗经。 |
978-7-101-13636-4 |
四书五经 |
《四书五经》是拟上2019年春季订货会的项目。此次将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已经出版的几部儒家核心经典捆绑一起印制。大开本,大字印刷,外包装以精美的函套,印制精美,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本册为:尚书。 |
978-7-101-13636-4 |
四书五经 |
《四书五经》是拟上2019年春季订货会的项目。此次将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已经出版的几部儒家核心经典捆绑一起印制。大开本,大字印刷,外包装以精美的函套,印制精美,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本册为:周易。 |
978-7-5699-2449-7 |
大学 中庸 |
《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与《论语》《孟子》一起被称为《四书》,是儒家文化核心经典。这本《大学中庸》精选了44篇文章,使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的礼乐制度和儒家的基本思想。全书以原文、注释、译文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方便读者阅读学习。 |
978-7-5461-8110-3 |
泗水边的《大学》 |
本书稿是许辉以个人化视角对《大学》别具一格的深刻悟读。文稿的作者以品读《大学》的感受开篇,以凝练、幽默的文字表达品读《大学》的心得,继而从对《大学》进行逐条解读,体现了作者深邃的眼光和灵动的文笔,具有很强的哲思性、可读性和文学性。 |
978-7-5488-3882-1 |
四书导读 |
本书为《大学》和《论语》的导读本,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大学》旨在说明“大学之道”,即“大学”教育的目的、内容、步骤、方法及指导方针;下篇《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识论等。 |
978-7-5488-3882-1 |
四书导读 |
本书是《孟子》和《中庸》的导读本,分上下篇。上篇为《孟子》导读,采用对话体的论文形式,记述孟子与诸侯国当权者及诸弟子的“疑难答问”,以及孟子自己的“法度之言”,体现了孟子的思想学说。下篇为《中庸》导读,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 |
978-7-5207-0613-1 |
“中庸”二十讲 |
《中庸》是四书之一,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历来注释的版本多如牛毛,但是冯学成认为学《中庸》不是在文字上、语句上说,不能像理学先生那样去讲,也不能像哲学家那样去讲。 |
978-7-5325-9279-1 |
孔颖达《五经正义》义例研究 |
本书以唐代孔颖达主持修订的《五经正义》为研究对象,对《五经正义》的义例、注疏关系作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作者认为,《五经正义》是一部体大思精的经学巨著,但长久以来,人们对它的认识存在偏差和不足。本书试图在通读精研原著的基础上,得出公允、客观的结论,使读者对 |
978-7-5504-4093-7 |
大学·中庸熙解 |
本书回归经典本源,还儒家以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本来面目。《大学·中庸熙解》以先贤的格物致知之法,清理被异化“知识”造成的思维障碍,突破思维的边界,回归本真。 |
978-7-5439-7946-8 |
祖述槐轩 |
本书根据刘伯谷先生为四川槐轩学说爱好者讲授儒家经典《大学》《中庸》的视频资料整理而成。其中,《大学》部分,以《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大学古本》为蓝本,指明读书学习、阅读经典的目的在读书明理和学习做人之道。 |
978-7-5325-9161-9 |
论语新解 |
《论语》是一部具有不朽价值的古代儒家经典。《论语新解》逐章逐条注释、翻译、评论《论语》二十章,它兼学术性、可读性、普及性于一体,尤其是对原文一些难读、容易误读的字作了字上注音,非常方便读者阅读、记诵,是为本书创获。书前有“前言”,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孔子及其 |
978-7-5684-1078-6 |
《论语》七言诀 |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作者品读了其中百分之四十的内容,根据自身体会,著有10个主题,198篇韵文,以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通俗易懂地表达了对《论语》的“感悟”。 |
978-7-5670-2201-0 |
论语新注 |
自汉代至今,《论语》注本达两千多种,但有些注释仍有可商榷之处。现代许多《论语》注本,只有简注和“意译”,无语法分析,中学生或一般读者很难据以读懂原文。《论语新注》希望帮助中学生读懂《论语》。 |
978-7-200-14785-8 |
论语讲析 |
本书是一本文质兼美的《论语》读本。作者以自身数十年阅读《论语》的工夫为根基,以多年讲学积累为基础,完成此书。每章包括四部分:《论语》本文、注释、语译和讲析。注释部分,注重会通,以简驭繁,解释清晰而明确;翻译部分,尽量切合古人语言特点,十分注意气氛与语言力 |
978-7-5126-6851-5 |
论语 |
本书是郑板桥手书的《论语》全文,并配有几十幅郑板桥的画,对《论语》全文进行了释文,并收录古人对《论语》注解,同时书中采用现代科技,将《论语》作了吟诵,可以扫码聆听,是一本集诵读、欣赏、聆听为一体的《论语》雅致读本。 |
978-7-5656-4887-8 |
论语释义 |
《论语释义》(以下简称本书)深刻理解《论语》编撰的内在逻辑,将其作为前后连贯、首尾呼应的整体来注解,从根本上颠覆了2000余年来,学者普遍认为《论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简单汇集,各句之间互不关联、独立成章的错误认知。 |
978-7-5068-7386-4 |
论语 |
本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
978-7-5143-8048-4 |
仁者的微笑 |
本书作者用漫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解读了《论语》这部对中华文化影响至深的经典,向读者传递作者所理解的孔子思想的核心。 |
978-7-5192-5108-6 |
论语今读 |
作为对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论语今读》表达了李泽厚和孔子的对话。一方面,李泽厚让孔子复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们言说;另一方面,他又凭其独特的方式针对孔子的问题”。内容包括: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等。 |
978-7-01-020398-0 |
论语新解 |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
978-7-5108-7686-8 |
论语文解 |
《论语文解》系钱穆先生的第一部著作,书中用解释字法的方式阐释《论语》,仿照《马氏文通》所论字法,对《论语》进行逐句解读。对《论语》句子之间的互相接续,字词句读的意义和使用方法等进行详细阐释,对理解和学习《论语》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
978-7-5538-1078-2 |
孔子家语 |
王肃杂取秦汉诸书所载孔子遗文逸事,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论,保存了最原始和可靠的史料,影响深远,有学者称其为“孔子研究第一书”。内容包括:相鲁;始诛;儒行解;五仪解;致思;三恕;好生;贤君;辩政等。 |
978-7-5325-9312-5 |
孔子家语 |
本书是记载孔子及孔门弟子言行的重要典籍,今本为十卷四十四篇,字数是《论语》的数倍之多。该书所记为孔子与门弟子、当时君卿大夫及时人问对言语,及有关孔子身世、家世、求学、为政、施教的记载,内容丰富,对于全面了解孔子思想及早期儒学,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
978-7-5108-7779-7 |
论语新解 |
本书是一部注解《论语》的重要著作。钱穆先生在阅读何晏《集解》、皇侃《义疏》、朱熹《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书的基础上,斟酌汇合,折衷求是,而特别以本时代的语言观念,重新为《论语》注解,以直明《论语》本义为主要目的。 |
978-7-5407-8615-1 |
孔子家语 |
《孔子家语》是一部重要的记录了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共计二十七卷,为孔子门生所著。原本的《孔子家语》已佚,现存版本为三国时期魏国人王肃所撰。其中内容多为借孔子之名,发自家之论。 |
978-7-5411-5412-6 |
论语 孟子 |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死后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辑录整理而成。《孟子》是儒家的主要经典,由孟子及其弟子以散文的形式合作撰写而成。其内容涵盖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哲学理念以及人生道德修养等诸多方面。 |
978-7-5120-3547-8 |
论语 |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
978-7-5317-4320-0 |
论语 |
本书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十三经》之一,一共20卷。《论语》以记言为主,因其对话众多,而着重挑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对话言论,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 |
978-7-5546-1272-9 |
孔子与儒家哲学 |
《孔子与儒家哲学》收录了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关于儒学的深入浅出的讲演稿。他围绕学术界及读者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讲述了儒家发展的历史。尤其是他注重哲学与经学的结合,关注哲学与人生的联系,讲述中常洋溢着充沛的感情,因而极具感染力。 |